可再生能源行业是寒冬还是春天?
【慧聪热泵网讯】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发布的最新报告《可再生能源和就业——2016年年度综述》中显示,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就业人数已超过810万人,比去年上升5%。其中,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最多的欧盟国家德国,其就业人数几乎相当于法国、英国、意大利三国之和。在美国,由于风能和太阳能的发展,使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上升6%。太阳能光伏显著增长的日本2014年就业人数增加了28%。而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就业人数高达350万人,居各国之首。
其实,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大势所趋。对中国而言,不管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不管是京津冀协调发展还是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离不开能源改革这个重大议题。可以说,国家的战略布局为推动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同时也促进了可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
尤其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环境监管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业不得不面临停工或者减产。然而,这一切对于可再生能源行业来说,却是利好。再加上不断推出的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能源转型不断加速,可再生能源就业未来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就在可再生能源行业昂首阔步之时,同属于可再生行业的可再生资源行业却显得并不那么乐观。
与可再生能源行业高大上的形象不同,可再生资源行业总是给人小、散、差的印象。也难怪,因为准入门槛低,可再生资源行业的从业者多数是一些中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人。而且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近期,由于主要品种再生资源价格持续下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产值和利润持续走低,整个行业呈现出疲软状态仿佛进入寒冬。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回收企业有13万家,比前年减少7000家。各类回收站(点)30万个,比前年减少5万个;回收行业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比前年减少300多万人。但是我们却并不用太过悲观。因为我们都知道经济转型升级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阵痛过后就意味着新生。
对可再生行业来说,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急需通过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产业链,从而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既然阵痛不可回避,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姿势迎接阵痛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国家深化改革为可再生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环保与节能减排的政策压力与企业革新理念、优化成本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更换老旧设备,为可再生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其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同时对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再生资源加工企业给予即征即退30%-70%增征税优惠政策。
去年国家还出台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针对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特点,明确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中长期目标,部署了分类建立回收体系、完善回收节点功能、培育龙头回收企业、健全回收管理制度等工作任务。
今年6部委又印发了《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推广“互联网+回收”的新模式、探索两网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提高组织化的新途径、探索逆向物流的新方式。
政策利好从来就在行业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在未来几年内,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和市场引导下,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将向着现代化、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全面发展。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再生行业都将是拥有旺盛生命力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