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天成杯”第18届慧聪暖通产业大会暨供应链百强与省级十强暖商峰会

绿色手法建城 生态理念筑市

慧聪热泵网 2017-02-21 09:02 来源:成都日报

【慧聪热泵网讯】从构建城市交通“毛细血管”的小街区,到可以循环利用雨水的“海绵城市”,再到绿色建筑的加快推进、绿色技术的大力推广……我市的城市建设,从过程到结果,都更加“绿色”。

小街区:增加慢行系统助力绿色出行

我市正在实施的“小街区规制”中,将“小街区”定义为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开发强度适中、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基于这一定义,成都在“小街区”的规模尺度、交通组织、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编制导则,出台政策,并通过重点示范加快“小街区”的规划与实施。

路网与交通是“街区制”的基础。为此,成都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通过整体评估、分片评估和节点评估等多种方式,采用交通调查大数据平台等先进技术手段,全面评估中心城区骨架路网和街巷系统。通过评估发现,成都中心城区的路网整体格局基本形成,规划路网密度达8公里/平方公里,但道路系统建设仍有滞后,路网体系微循环不畅,和“小街区规制”的标准(10公里/平方公里)相比仍有差距。针对这一问题,在国家规范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体系基础上,增加“街巷”提升城市路网密度,形成五级体系;增加“廊”,丰富步行空间;并进一步明确五级道路的布局标准及断面设计形式。同时提出五个策略,即对已规划未实施的约600公里道路加快实施;多途径新增“街巷”,丰富毛细血管;依托轨道站点增加“廊”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慢行系统;改造道路交通堵点,化解交通拥堵难点;优化道路断面,强化慢行功能。按照规划,成都中心城区将增加“街巷”总里程约1200公里,整体路网密度达到10.4公里/平方公里。

“通过小街区的实施,可以增加更多的慢行系统,从而为更多绿色出行提供条件。”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海绵城市:增加城市环境用水可持续性与安全性

将满满一桶水快速地倾倒在地面上,顷刻间,水顺沿着地砖间的缝隙快速流下,不到半分钟,地面已经没有明显的积水或水洼;而地面下,这些水正悄然流向街沿草地,快速吸收雨水并加以循环利用——这就是我市中环路海绵人行道实施后的成效。打开人行道的一块地砖,地面下特殊的海绵构造即刻显现:在由五层不同材料铺装的地下结构中,从上往下依次铺排了碎石层、渗水土工布、透水混凝土、级配碎石层等不同材料。雨水一旦流入地下,将快速渗漏。与普通道路相比,雨水吸收能力将至少提升20%-30%。“中环路全部按照‘人行道透水+部分集中绿地下凹改造’的方式进行铺装。”市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我市首个以海绵理念设计的城市公园——杉板桥公园不仅具备对雨水渗透、储存的功能,同时还兼具防御、延迟、储存、排出的防洪策略。根据设计,该公园将植被、土壤、湿地调节池、路边停车位等巧妙地运用了海绵理念,降雨将可实现就地吸纳和利用。

从“快排”模式转化为“渗、滞、蓄、净、用、排”模式,多管齐下的海绵城市建设让成都更加生态:针对绿地与广场,在满足自身雨水收集利用的同时,结合周边市政路网和管线截存周边汇水区域径流改造,以达到雨水总量与内涝控制要求;针对街旁绿地,将尽可能截存周边汇水区域径流,并通过植被缓冲带等海绵设施削减雨水径流流速和污染负荷;针对环城生态区,将通过实施水库水利设施、农田湿地、中小河流整治、森林涵养保护区等建设,强化环城生态区及周边区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增加城市环境生态用水的可持续性与安全性……“经过建设,未来成都全域70%的降雨将就地消纳和利用。”该负责人说。

绿色建筑:实现城市建设的转型升级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同时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市建委总工程师陈顺治表示。

我市一直致力于加快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根据城建攻坚计划,我市将初步建立绿色建筑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以星级绿色建筑评价、装配式建设工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为依托,逐步提高绿色建筑行动的深度和广度,全市绿色建筑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

从2016年2月1日起,全市范围内的新建房建工程项目,就全部按照不低于《成都市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技术导则(2016版)》的标准设计和建设。与此同时,自《成都市城市建设管理技术规定》发布执行之日起,全市范围内符合规定相关要求的项目,严格按照相应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和建设;另外,继续在市政府每年安排的道路立面综合整治项目中,开展以外门窗改造为主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改善老旧建筑的节能、降噪功能。

提高建筑产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我市还大力推广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到2017年末,我市将建立勘察设计行业BIM技术应用的技术标准,明确主要的应用软件,本市部分骨干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到2020年,BIM技术在设计、生产、施工和运营管理环节广泛应用,推动建筑全寿命期信息化科学管理。

绿色手法建城 生态理念筑市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慧聪热泵网二维码